每逢假期,这片红色土地游客络绎不绝。不过,又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它呢?令人痛心的是,红色资源闲置现象相当普遍,展馆内容同质化问题也十分突出,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据河北省文物局统计,省内革命遗址利用率竟不足 40%。某干部学院的一项调研更是显示,75% 的参观者都认为教育形式亟待改进。想象一下,某省直机关去年组织了一次培训,三天课程下来却收效甚微,学员们纷纷反馈内容单调,且历史与现实相互割裂。这种案例并非个例,教育转化率低已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西柏坡精神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它蕴含着开拓者的无畏勇气,凝聚着创业者的卓越智慧。新时代下,我们亟需对其进行新诠释。瞧,某地将土地改革史与乡村振兴政策对照讲解,农民们听得热泪盈眶。再看北京某校开展的 “重走赶考路” 活动,学生们背着行军包踏上土路,在指挥部旧址开启辩论赛,这种身体记忆,可比单纯听讲解深刻多了。教育嘛,就得让五感都参与进来。
山东某县建立的 “西柏坡精神实践站”,让村干部带着问题来,现场制定民生方案,再揣着办法走,真正让红色资源成为了现实工作的推手。别把西柏坡教育当作历史标本,它可是鲜活的教材。某汽车企业在新品研发的关键时期,组织团队研讨 “两个务必”,深入探讨质量攻关中的谦逊与坚韧,收获颇丰。
用好革命文物可是有门道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木椅,能延伸出作风建设的话题;军委作战室的煤油灯,能引申出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件文物都宛如一个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映照出时代的光芒。
教育者也得转换角色,从讲解员变成引导者。石家庄某基地开发的情景任务卡,让参观者化身电报员传递指令,历史就在这样的互动中复活了。资源整合常被忽视,可西柏坡周边有 30 余处遗址,只有形成教育矩阵才能发挥出合力。某市开通的 “红色公交专线”,巧妙地将分散的革命地标串联了起来。
内容更新至关重要,中央文献出版社的最新研究成果,理应及时转化为展陈素材,让学术养分惠及大众。还有考评机制,也得创新才行。某地将教育成效纳入干部考核,建立起追踪评估体系,这样一来,就能有效避免红色研学沦为观光旅游。
西柏坡是座精神富矿,开发方式决定了产出的价值。唯有让革命文物会 “说话”,历史故事鲜活起来,精神传承落地生根,这才算是真正的新时代的红色教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