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厚植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力量根基,必须聚焦文化赋能,突出文化浸润,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为丰厚的文化滋养。
近年来,针对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力、融合力、支撑力不足等问题以及重专业轻思政、重科研轻思想、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鲁东大学聚焦文化赋能,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大学学术文化“三个维度”,通过进课程、进社团、进项目、进实践“四条途径”,锚定价值引领、专业养成、实践创新、社会担当、文化自信“五项赋能”,以“文化思政”育人体系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打造研究生“文化思政”育人品牌,推动“文化思政”从表层走向内化、从零碎走向融合、从分散走向协同,通过三大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转化利用,实现文化育人的协同创新。
一、构建三维文化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学体系,提升研究生教育“以文化人”成效
学校结合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突出文化浸润,注重知行合一,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开发“经典研读+红色研学+学术研究”三维课程模块,系统化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大学学术文化三维文化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学体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道观之”的人文智慧启迪,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育人,使研究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
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治学立业、为人处世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解决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传统文化修养欠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不强、人文智慧不足等问题,提升文化思政育人成效;立足地方红色文化,依托学校“五个一红色教育平台”,通过红色文化深度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程和红色研学活动,以英雄人物、革命事迹、红色遗址和艰苦奋斗精神激发研究生的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志,使研究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解决部分研究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失以及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单一、忽视情景体验和实践能力提升等问题,提升研究生思政课育人成效;立足大学学术文化,拓展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有效途径,加强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研究生特点的学术文化,促进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激励广大研究生树立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学术志向,解决研究生教育重学术训练轻价值引领、重理论研究轻实践转化,以及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政教育“两张皮”等问题,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实践创造能力。
二、创新“大实践”研学体系,实现“理实一体”与“道术融合”双维驱动
针对研究生群体具有高专业性与批判性思维,单一灌输式思政易引发抵触以及学术科研中的伦理失范、价值迷茫等问题,整合跨界资源,创新实践载体,突出文化浸润,注重“知行合一”,通过科研创新、专业服务、文化体验、国际交流、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深化“理实一体”“道术融合”的思政教育,共同促进研究生思想、学术、人格的全面发展,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学术研究的深度统一,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思政方案。
“大实践”研学体系回归“知行合一”教育本源,涵盖多元实践场景,超越传统社会实践的狭义范畴,强化实践的理论深度与学术高度,使思政教育真正成为研究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而非外部约束。“理实一体”的思政教育超越理论说教与实践体认脱节的困境,通过构建多元场景,将思政元素嵌入实践项目,强化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联动,通过沉浸体验深化价值认同,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推动思政理论在真实情境中的验证、深化、转化和内化。“道术融合”的思政教育将价值观引领与研究方法、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确保价值塑造与技术引领同步,避免思政教育“空心化”。
三、完善多元联动保障新机制,探索多维协同育人新路径,提升“文化思政”育人质量
学校突破传统思政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限,整合学科导师、思政课教师、行业实践导师、文化学者、优秀校友等,形成“1+N”研究生思政教育师资共同体,完善“大师资”保障体系,形成“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学术支撑”的育人合力。同时,强化学科导师学术与人生“双师型”角色,突出其价值塑造责任,促进价值引领与学术指导深度融合。完善多元联动保障新机制,通过协同管理机制,建立由校党委统一领导,研究生院、宣传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及相关专业院系、地方文化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资源整合机制,整合利用国学经典大课、文化场馆、文化遗址、革命故事、专家、校史、学科史等共享平台或资源库;通过评价反馈机制,创新评价指标,丰富评价主体,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通过数智赋能机制,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平台,建设线上课程资源库、互动交流社区,拓展育人时空。探索多维协同育人新路径,开设融合三维文化资源的专题课程,推进专业课程自然融入相关文化元素,强化课堂主渠道渗透;强化科研创新、专业服务、文化体验、国际交流、学术社团、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实践平台淬炼;用好校园景观、网络空间、实验室和公寓文化、文化大讲堂等特色品牌活动的环境载体熏陶;强化导师作为“文化思政”关键实施者的言传身教作用,不断创新“文化思政”路径与方法。
通过以“文化思政”育人体系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导师专业发展水平。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方法革新,形成了可复制的“经典研读+红色研学+学术研究”三维课程体系,文化思政课程选课人数逐年增加。校史馆、文学博物馆、王树春书画馆、清代胶东书画馆、胶东民艺馆、忠秋楼及办学成就展室等沉浸式教学场景建设和利用成效显著,“行走的思政课”覆盖工、农、理、文各学科研究生。研究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研究生获评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问卷调查、访谈等显示研究生对三类文化的认知提升率(如国学经典阅读,博物馆、纪念馆和红色教育基地访学等)和文化自信认同度明显提高。研究生课程融入文化思政元素、研究生文化社团参与率、学位论文等学术成果的文化融合比例、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以及获发明专利数量、获评省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创新创业大赛文化类项目获奖情况,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海洋强国、绿色低碳重大国家战略等知行转化典型事例,均有明显增加和提升。导师发展以文化思政和文化研究为新兴交叉领域,呈现科研和育人双向赋能,发表相关领域高水平论文,获批省级以上文化育人课题和教改项目,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省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省研究生优质课程,编纂出版地方红色文化丛书,推动产教融合科研项目、校地共建文化项目及非遗保护研究成果转化,获评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导学团队、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学术成果显示度与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文化思政”育人体系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文化元素相对单一或割裂的局面,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大学学术文化三维文化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让研究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源泉,从红色文化中激发使命担当,从学术文化中锤炼创新能力,由此丰富和拓展了“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维度,取得了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的显著成效,有效破解了研究生思政教育理论抽象、载体单一、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足等问题,提升了强化价值引领、塑造健全人格的文化深度,促进了研究生思想、学术、人格的全面发展。
(钱国旗,鲁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亓朋,鲁东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