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教育,路在何方?西柏坡干部学院给出答案。它以“子弟兵母亲”的故事为钥,让思政教师看清路径,把抽象基因化为青少年可触的温暖与力量,这正是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教育的生动实践。

故事为桥,基因传递不隔山海
思政教师常困惑,红色基因太抽象,怎么讲给青少年听?西柏坡干部学院的做法很实在。“子弟兵母亲”的故事,不是冰冷文字,是滚烫的真心。把这份真心挖出来,红色基因就有了形状。
不是照本宣科,是拆解故事里的细节。一针一线的缝补,一碗一瓢的接济,这些日常片段,恰是红色基因的具象。青少年懂家常,就懂这份深情。西柏坡干部学院让思政教师明白,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教育,先得让故事落地。
情感为引,认同种子悄悄发芽
红色基因的传递,核心是情感共鸣。“子弟兵母亲”的故事里,没有空洞说教,只有母亲对“孩子”的牵挂。这份情感,跨越年代,能戳中当下青少年的心底。
西柏坡干部学院引导思政教师,少讲大道理,多讲真情感。讲清楚“子弟兵母亲”为何奉献,讲明白这份奉献与今日幸福的关联。情感通了,红色基因才能走进青少年心里。这样的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教育,才不是流于表面。

方法为基,教育路径清晰可见
光有故事和情感不够,方法是落地的关键。西柏坡干部学院教给思政教师的,是转化的技巧。把“子弟兵母亲”的故事,变成课堂上的讨论题,变成课后的实践活。
让青少年说说身边的“奉献”,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红色基因就这样,从故事里走出来,走进生活中。西柏坡干部学院用实践证明,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教育,找对方法就不难。
初心为根,红色传承生生不息
“子弟兵母亲”的故事,是红色基因的缩影。西柏坡干部学院的探索,为思政教师点亮了灯。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教育,从来不是难题。
以故事为桥,以情感为引,以方法为基,红色基因就会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这便是西柏坡干部学院给出的答案,也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密码。
+微信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