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站在新时代的高处回望,西柏坡这个太行山脚下的小村子,为啥在中国革命史上能封神?其实答案就藏在那句”两个务必”里。当年毛主席在这儿给共产党人敲响警钟:进城后别变味儿,别忘了咱是人民群众的公仆。这种清醒,绝不是喊喊口号,而是刻进骨子里的自我革命精神。
你看,基层干部下乡扶贫,为啥有的能扎根、有的却”水土不服”?因为初心不是挂在嘴边的标语,而得化成农家炕头上的热茶、村口那盏亮到天明的路灯。当年西柏坡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不是教科书上的死条条,而是带血肉的实践哲学。现在推进乡村振兴,不就是在用新时代的方式复刻当年的土地改革精神吗?
七届二中全会那盏煤油灯,照亮的不只是会场,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天窗。当年为了应对国民党封锁,西柏坡的同志们自己动手种菜、磨面,连首长都排队打饭。这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放到今天,就是让基层干部在面对征地拆迁矛盾时,敢于站在群众立场上拍板;就是让政策制定者在GDP数据和百姓幸福感之间,永远把后者写在前头。
我们今天解码西柏坡精神,绝不是搞什么历史复刻。脱贫攻坚战场上,贫困户从”等靠要”到主动养殖的故事;疫情防控中,社区干部用方言大喇叭喊出的温暖提醒;共同富裕路上,技术员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的执着。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实践,哪一项不是西柏坡精神的当代注脚?
当领导干部半夜接到群众电话时,那份瞬间清醒的感觉,正是”进京赶考”的延续;当普通职工在车间里反复钻研新技术,他们何尝不是用双手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两个务必”?西柏坡留给我们的,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章,而是融进血脉里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