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的黄土依旧滚烫,风从岗南水库吹过来,带着松针与泥土的味道。踏上这块高地,最先撞进眼眶的不是旧址的灰墙,而是“两个务必”的石刻,它像一道裂缝,把1949年的回声直接塞进当下的胸口。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来到这里,原本是为了完成一次例行培训,却往往在第一步就被这股声浪撞得踉跄:精神力量不是书本里的油墨,而是脚下土地的震颤。
精神源头:从赶考焦虑到内在驱动
当年中共中央动身前往北平时,毛泽东同志把执政称为“进京赶考”。今天的党员干部面对的试卷换了封面,题量却愈发厚重:高质量发展、风险防控、群众期盼。西柏坡培训班把“赶考”重新翻译成一种可感知的焦虑,再把焦虑熔铸成内在驱动。课堂不设在报告厅,而是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院落;讲授不靠幻灯片,而是靠青砖缝里渗出的寒气。学员在寒气里听见自己的心跳,也听见“为什么出发”的原始叩问。
使命校准:在自我拷问中重塑坐标
当“务必谦虚谨慎、务必艰苦奋斗”被拆成十个小节,写在学员笔记本上,它们不再是标语,而是一把可以量身的尺子。尺子量什么?量一量自己在项目推进时有没有把群众诉求排在KPI之前,量一量在预算缩减时有没有先砍自己的差旅而非一线福利。这种校准不靠宏大叙事,只靠一次次把个人得失放到天平上与百姓分量对比。指针颤抖的瞬间,使命担当才真正有了质感。
作风淬火:让纪律成为肌肉记忆
很多学员以为作风锤炼是听几段警示录音,看几页处分通报。西柏坡的做法更锋利:凌晨五点集合,徒步三公里到曹火星纪念馆,要求途中保持静默。脚底起泡的疼痛与呼吸的灼热,把“艰苦”从形容词变成动词。纪律不再是贴在墙上的禁令,而是小腿乳酸里自带的节拍器。当疼痛与静默绑定,党员干部在以后的会务布置、预算审批中,会条件反射地剔除那些花哨而无用的环节。
能力跃迁:把精神力兑换为解题力
精神力量若只停留在情绪层面,很快就会蒸发。培训班最后一环,是回到企事业单位的现实难题: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如何把党建考核从纸面分数转为群众笑脸?学员必须用刚吸收的“精神燃料”点燃可操作的方案。有人把“两个务必”转译成“两个减法”——减虚荣流程、减冗余支出;也有人把“赶考”改成“赶项目”,把年度攻坚清单挂在办公室最显眼处。精神一旦兑换为解题力,西柏坡的黄土才算真正长出翅膀。
返程的大巴驶离平山,车窗外华北平原的麦浪此起彼伏。有人悄悄把石刻上的裂缝拍成手机壁纸——那不是风景,而是一把始终张开的弓。只要党员干部在琐碎日常里稍微松弛,壁纸上的裂缝就会发出细微却清晰的脆响,提醒他们:使命担当不是口号,而是下一次心跳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