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西柏坡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其实它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前的最后一站,也是一块能够反复打磨干部棱角的砥石。今天,当高楼代替土坯房、键盘代替油灯,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干部拉回这片黄土地?答案藏在一道尚未交卷的试题里:信仰的硬度是否依旧。
一、旧址有回声:红色基因不是陈列品
推开中共中央旧址那扇窄门,脚下的青砖仍带着1948年的粗粝。学员们不自觉放轻脚步,仿佛怕惊醒桌角沉睡的电报声。讲解员压低嗓音:“当年,毛泽东在这张木桌上写下‘两个务必’,墨迹未干,胜利已来。”那一刻,红色基因从展柜里走出来,贴在心脏表面跳动。干部们意识到,基因若不被体温激活,就会退化成博物馆里的尘埃。
二、誓词有裂缝:信仰之基需要二次浇筑
重温入党誓词时,有人声音发颤。不是激动,而是发现“奋斗终身”四个字在履历表上被悄悄改成了“奋斗到退休”。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专题班把这条裂缝撕开,让空气灌进去。通过对照先辈账本——一双布鞋补三次、一盏油灯剪八次芯——学员们开始计算自己的“信仰折旧率”。红色基因信仰培训的真正动作,是把裂缝变成灌溉口,而非遮羞布。
三、研讨有火花:忠诚干净担当的化学反应
夜里的分组讨论没有PPT,只有一张白纸、三支手电筒。题目极简:“如果明天就要‘进京赶考’,你带哪三件行李?”有人写“良知”,有人写“敬畏”,也有人写“不敢老”。火花在黑暗里噼啪作响,烧掉了套话,留下三个汉字:忠、净、担。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锤炼不靠外力雕刻,而是让这三个字在高温下自行结晶。
四、归途有回声:把赶考精神带回工位
返程列车上,一位平日习惯说“原则上同意”的局长,忽然在笔记本上画了一条坐标轴:横轴是时间,纵轴是群众皱眉次数。他意识到,检验信仰硬度的考场不在西柏坡,而在每一次盖章、每一次签字。红色基因信仰培训结束,真正的开考铃声才响起。
西柏坡的红色砖墙会老,但砖缝里的那股风一直年轻。它吹向城市、吹向机关、吹向每一个需要再次淬火的高素质干部。只要风还在,赶考就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