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段
西柏坡,作为中国革命“进京赶考”的起点与“两个务必”精神的诞生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标杆。近年来,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以革命精神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文化创意、协同育人等多维创新,构建了“学思践悟”一体化教育体系,让红色基因跨越时空焕发新活力,为新时代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注入精神动能。
一、多维教学:科技赋能红色基因的沉浸式传承
西柏坡教育基地将传统红色资源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打造“理论+实践+情感共鸣”的立体教学模式。通过AR技术还原三大战役指挥场景,游客扫码即可通过小程序观看历史场景的数字化重现,如“红色基因”系列AR冰箱贴让革命故事触手可及。纪念馆内运用VR技术重现中共中央旧址原貌,配合“圣地百灵”讲解团的情景快板表演,使学员在虚实交融中感悟“赶考精神”的深刻内涵。此外,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与“云展览”平台的建设,突破了地域限制,让红色教育覆盖更广泛人群。
二、文创破圈:红色精神的符号化与生活化创新
以“在冀·西柏坡文创”为代表的产品开发,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具象化、可感知的文化符号。例如“红星闪闪”胸针丝巾礼盒以桃花纹样象征革命新生,便携陶瓷茶具礼盒以白瓷传递“艰苦奋斗”精神,非遗香膏融合温塘桃花浴文化,通过嗅觉记忆唤醒历史共鸣。这些产品不仅承载红色文化,更融入现代生活场景,让年轻一代在消费中潜移默化接受精神洗礼,实现“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渗透。
三、协同育人:跨区域联动构建红色教育生态圈
西柏坡积极推动京津冀馆校协同发展,成立“京津冀馆校融合发展联盟”,整合三地高校与红色场馆资源。例如“行走的思政课”活动中,10余所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现场教学、模拟决策讨论,打破传统课堂壁垒。同时,西柏坡与香山革命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共建实训基地,形成资源共享、课程联动的红色教育网络,为思政教育一体化提供样板。此类机制不仅深化了红色精神的理解,更培育了青年群体的区域协作意识。
四、实践转化:从精神认同到社会治理创新
西柏坡教育注重将红色基因转化为社会治理的行动力。例如工会干部通过研修策划“绿色技能竞赛”,将劳模精神与生态保护结合;高校师生在乡村振兴调研中运用“群众路线”解决基层问题。西柏坡派出所依托“柏坡警事”微信群发动群众参与治安管理,年均帮助游客找回遗失物品百余件,以“赶考精神”织密平安网络。这些实践案例表明,红色基因的创新传承已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总结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以守正创新为核心,构建了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代价值转化的双向通道。通过科技赋能激活历史记忆、文创产品重塑文化表达、协同机制凝聚育人合力、实践行动服务社会发展,西柏坡不仅赓续了革命血脉,更探索出红色精神赋能现代化的新路径。未来,随着数字化与国际化进程的深化,西柏坡将继续以“赶考”姿态书写红色基因的创新答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