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在新时代背景下,干部教育培训如何突破“理论空转”困境,真正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践动能?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以“直击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将红色基因与干部能力提升深度融合,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唤醒干部队伍的使命担当,为破解“学用脱节”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以历史映照现实:西柏坡精神的“问题导向”解码
西柏坡时期“赶考”精神的核心在于直面挑战、解决问题。教育基地通过还原“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决策”等历史场景,引导干部对照当前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中的难点,从革命智慧中提炼方法论,实现“历史经验”与“现实痛点”的跨时空对话。
二、沉浸式教学:在场景还原中锤炼实战思维
摒弃传统说教模式,教育基地依托“中央旧址复原区”“情景沙盘推演”等载体,设计“矛盾调解模拟”“突发事件处置”等实战化课程。干部在角色扮演中直面群众工作、舆情应对等具体问题,推动“被动听讲”向“主动解题”转变,切实提升风险预判与决策能力。
三、案例研讨机制:从共性难题到个性突破
建立“现实问题案例库”,聚焦基层干部普遍面临的“政策执行僵化”“群众工作方法单一”等症结,采用“分组研讨—专家点评—方案优化”闭环模式。如针对“产业振兴同质化”问题,学员通过复盘西柏坡时期“因地制宜”战略,提出差异化发展路径,实现思维破冰。
四、成果转化跟踪:让教育培训“穿透最后一公里”
创新“训后实践清单”制度,要求干部结业时提交“待解决问题台账”并设定整改时限。教育基地联合地方组织部门开展“季度回头看”,通过实地调研评估干部在招商引资、民生工程中的实战表现,确保教育成果转化为可量化的治理效能。
总结: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践启示我们:干部教育培训的生命力在于“直指问题、服务实战”。只有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破解现实难题的思维工具,建立“输入—转化—输出”的全链条机制,才能真正锻造一支“敢打硬仗、善解新题”的新时代干部队伍,让“赶考精神”在高质量发展中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