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南
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者不仅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内在契合性,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教育可通过传授知识与传承文化,为党校学员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思政教育则可通过价值引领与思想塑造,帮助党校学员构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员实现知识与思想、文化与道德的协同共进。当前,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有待进一步形成有机融合的生态体系,我们需要积极探究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协同发展路径,这对于提升育人质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内容深度融合。其一,党校需要深入挖掘文化教育中的思政元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比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宝贵的思政资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能增强爱国意识。教师应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日常教学,带领学员通过文化教育领悟其中的道德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其二,党校要结合时代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时代在发展,新的文化现象与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更新课程体系。比如,要紧密跟随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教学体系,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可将科技创新成果引入文化教育中,以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时代责任感。其三,党校可以创建“核心价值引领—文化素养分层”的立体化课程矩阵。这一课程体系以核心主干课程为引领,并向外辐射拓展课程。其中,主干课程需包括传统哲学思想、礼仪、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内容,能够为学员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并提升其文化素养。拓展课程需围绕核心课程进行延伸,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精品课程为示范标准,努力打造形成彰显党校特色、独具地方特点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加深学员对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创新教育方式,全面增强教育质效。其一,利用技术赋能教学手段。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应借助科技之力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情境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这些技术通过整合视频与音频等教学资料,能将抽象的文化知识和思政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直观感受文化的魅力。以红色文化教学为例,教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让学员“走进”革命遗址与革命先辈“对话”,这将有助于学员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深刻体悟红色文化的内涵。其二,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教育空间,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开发线上课程是丰富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高校和教育部门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及优秀教师录制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线上课程,以供学员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同时,党校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公众号,定期推送优质的文化知识、思政理论以及时事热点分析等,以生动有趣的文章、图片、短视频吸引学员关注并引导其思考讨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学是相互补充、密不可分的,线上教育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让学员随时随地都能获取知识与接受教育,以此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格局。其三,党校要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为学员提供亲身体验文化魅力的机会。党校可以组织学员前往革命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员在实地参观中聆听革命故事、观看历史文物并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员既能通过触摸历史肌理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又能借助情境再现感受心灵触动。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其一,坚持用好全局思维,谋划教育培训布局。党校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统筹谋划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整体布局。要协调好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占比,使其共同助力党员干部的全面成长。要注重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避免将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割裂开来,通过制定科学的教育培训规划,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要注重教育培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能够协同深入推进。其二,坚持用好结构思维,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党校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直接关系到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协同效果。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跨学科教研团队等措施,打造一支既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要优化课程资源结构,构建以思政教育为核心、文化教育为支撑的课程体系。要优化教学资源结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发优质网络课程,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三,用好发展思维,破解教育培训难题。要破解一些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破解教学方式单一化的问题,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互动研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要破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加强党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其四,用好底线思维,强化教育培训保障。在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协同发展中,必须始终坚守政治底线、质量底线和安全底线,确保教育培训工作行稳致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下话语权,确保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要坚守质量底线,通过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要坚守安全底线,通过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应急预案等措施,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协同育人能力。其一,教师要深入研习文化,夯实专业素养根基。思政教师应积极钻研历史与传统、艺术与审美以及科技与文化,尤其要深入研习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以及发展成果,这是教师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教师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并领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这样更能为思政教学提供鲜活生动的教育素材。同时,党校也应高度重视对思政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可周期性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以全方位提升教师对思政与文化的理解深度与运用能力。其二,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多元经验共享。增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可碰撞出更多火花,为此,党校可通过打造“同课异构+联合教研”的模式,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通过共同备课、研讨交流以及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与创意,拓宽自身视野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进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其三,党校要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创新活力。一方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从而充分调动教师育人积极性。另一方面,考核评价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可以将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设计、学员文化素养的提升等纳入教师教学考核指标,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本文引自:中国文化报 )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