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革命遗存、主题场馆、文艺作品和机制体制等的物质集聚,亦是革命历史、精神品格、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等的精神彰显。红色文化资源以其鲜明的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持久的文化力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赓续红色文化,而且能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以红色文化资源激活高校思政教育的教材体系。教材是教育教学的载体,亦承载着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底层逻辑。教材体系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集中表达,亦是价值理念的生动映显,关乎国之大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激活高校思政教育新动能,要以红色文化资源为重要依托,丰富教材体系。其一是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思政理论课教材。高校应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地方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打造特色思政校本教材,以贴近地方的、生动的红色历史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共振。其二是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专业课教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涵盖经济、政治、文学、教育、新闻等各领域。高校在专业课教材遴选中要将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纳入选编范围,以课程思政的开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其三是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思政“活教材”。高校要以当地红色文化中的重要节点、事件、人物、物件等,打造主题教育活动、专题讲座、红色剧目、文艺作品、校史馆、主题场馆等,形成有文化识别度、有校园品牌效应、有长效运行机制的高校思政“活教材”,以丰富传统教材的载体类型和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在生动鲜活、直观直面、感性理性的交融共进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
以红色文化资源激活高校思政教育的师资体系。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也是教学目标的执行者,更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践行者。师资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决定着立德树人使命达成度。激活高校思政教育的师资体系,要以红色文化资源为重要依托,使其得到优化。其一,提升专职教师红色文化实践授课能力。通过专题学习、名师示范、现场教学、考察研学等模式,提升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理论知识素养和专题授课能力,将思政公共课教学和红色文化专题教学结合起来,让思政课不仅有理论深度,更有实践力度。其二,充实红色文化校外专家讲师库。通过构建高校红色文化校外专家库,依托本地资源,组建由优秀党员、行业模范、社会楷模、领军工匠、老战士等构成的红色文化专家讲师库,通过主旨报告、活动参与、现场教学等各种方式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等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其三,发挥校内红色文化学生讲师的积极作用。在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是被动的受教者,更应是主动的施教者。朋辈之间基于相似的学习经历、相近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价值取向等可以碰撞出情感上的共鸣、心理上的共情、思想上共识,激发出高度的信任力、无形的说服力、自发的认同力和持久的影响力。所以高校可以组建红色文化学生宣讲团,聘请优秀学生作为讲师,持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以红色文化资源激活高校思政教育的学习平台。打造高校思政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不仅依赖于教材体系的革新,依靠于师资体系的创新,而且依托于学习平台的推新。学习平台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必要载体,不仅是教学方式传递的重要介质,亦是教学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托。激活高校思政教育的学习平台,要以红色文化资源为重要依托,丰富学习平台的载体类型,创新学习平台的载体模式。其一,坚守教室主课堂。依托红色文化教材体系和师资体系,凝聚教育共识,创新教学方式,革新教育技术,融合红色文化科研,打造红色文化“金课”,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合力,厚植红色文化育人的认识高度和理论深度。其二,丰富实践大课堂。发挥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育人合力,将红色文化“活教材”融入学生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形成红色文化品牌活动和赛事;搭建红色文化校外实习实践平台,依托社区实践、志愿服务、“三下乡”、专业实习等平台,以校地的共谋共建共享,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感悟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厚度和现实温度。其三,拓展“网络云课堂”。构建红色文化网络理论课体系,结合公共课、专业课和公选课建设,加入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形成高校红色微课自有平台和高校红色文化慕课公共平台相结合的理论学习平台;与教育实践基地联合打造红色教育网络平台,开展“云参观”“云研学”“云实践”等网络实践学习;打造一支由高校宣传、学工、教务、科研、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的网络思政红色文化育人团队,充分利用高校的自有媒体终端如网站、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等开展红色文化的理论学习、实践宣讲、过程展示、成果评价等,同时结合学生自媒体端的宣传引导,建设更多维度的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网络阵地,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网络热度和育人力度。
总之,以红色文化资源激活高校思政教育的教材体系、师资体系和学习平台,可以有效汇聚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动能,助力培养德能兼备、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数字报)
[作者系榆林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榆林市科技局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榆林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号:2023CXY73)、榆林学院辅导员研究专项课题《红色校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育人价值和实践路径研究》(编号:FDY24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