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05-14
  |  
作者:马艳

  在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浪潮下,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党建与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支柱,二者深度融合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有其独特的职业性、实践性特征,如何立足校情,创新推动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进,是亟待探索的课题。

  当前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现状

  多数高职院校已意识到党建与思政融合的重要性,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普遍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并尝试将党史、党建知识融入其中,如讲述党的奋斗历程增强课程厚重感。在组织建设方面,学生党支部与班级团支部联动开展主题团日、入党启蒙教育等活动,以党建带团建,引导青年学子向党组织靠拢,一定程度上凝聚了青年力量。但是,在融合深度上还存在不足。党建工作侧重于党员组织发展、党内事务管理,思政教育聚焦课堂教学,二者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活动等层面缺乏系统性整合,存在“两张皮”现象。例如,专业课教师在传授技能时鲜少深挖思政元素,党建理论与专业实践未能有机衔接。另外,方法创新性有所欠缺。传统灌输式教育仍占主导,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开展融合教育不够灵活多样,难以满足“00后”高职院校学生求新求变、追求趣味性的学习需求,导致教育实效性打折。

  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路径探索

  课程育人,打造“党建+思政+专业”多元融合金课。专业课程作为知识技能传授的前沿阵地,承载着挖掘思政元素与党建内涵的重任。以智能制造专业课程为例,引入大国工匠党员的事迹,讲述这些大国工匠们凭借自身过硬的精湛技艺,怀揣着对党忠诚的赤诚之心,在攻克重重技术难关的历程中砥砺前行,不仅将专业知识技能倾囊相授,更潜移默化地让理想信念、工匠精神以及党性教育浸润学生心田。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中的党建动态,如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扎根乡村、精准施策,带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在疫情防控期间冲锋在前,构筑社区坚固防线等,这些生动事例彰显了党组织强大的堡垒作用。思政课教师将其整合,设置成案例分析专题引入课堂,打破传统思政教学的理论局限,促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使知识传授不再枯燥,价值塑造水到渠成,党建引领贯穿始终,真正达成三者的同频共振,全方位助力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迈向新高度。

  队伍赋能,组建跨学科融合师资团队。在推动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进程中,队伍赋能起着支撑作用,其中组建跨学科融合师资团队尤为重要。想要打破传统的党务工作者、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壁垒界限,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成为必然之举。为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的深度交流与协作,应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沙龙以及集体备课等系列活动。在此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得以深入洞悉思政教育的目标导向与教学方法,进而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与党建元素;而思政教师也能够充分熟悉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定需求,使思政教育更贴合专业实际。同时,积极拓展校外资源,邀请企业党务工作者、劳模党员走进校园,与校内教师携手并肩协同授课。他们凭借丰富的产业一线实践经验,分享党建在推动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鲜活实例,为师生打开全新视野,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到课堂教学全方位赋能,切实提升师资融合育人的综合能力,为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筑牢人才根基。

  文化浸润,营造校园红色文化生态。营造校园红色文化生态的文化浸润举措在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进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精心打造校园红色文化景观。通过建设党史长廊,以时间脉络为轴,系统展现党的重大历史节点、关键决策和辉煌成就,党建主题雕塑则以立体直观的艺术形式,诠释党的精神内核,让校园的各个角落都充盈着浓厚的红色气息,学生身处其中,受到精神熏陶,可以强化他们对党与国家发展历程的感知。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多元红色文化活动。红色文化节集文艺展演、历史研讨、创意实践于一体,党史知识竞赛以赛促学,激发学生探索党史的热情,红色经典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红色篇章中传承先辈精神,以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再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内融媒体中心优势,精准推送红色故事,鲜活展现党员先锋风采,借助新媒体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的特性,全方位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促使红色基因深深融入校园文化血脉,持续滋养学生心灵,助力其思想成长与价值观塑造。

  实践赋能,构建“党建引领-思政践行”实践体系。在实践赋能层面,构建“党建引领-思政践行”实践体系成为关键的着力点。以社会实践为抓手,积极组织学生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投身于乡村振兴调研项目,他们深入乡村基层,实地考察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探寻在党的政策扶持下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路径,亲身体验农民生活的改善与变迁,精准把握国情之下乡村领域的真实动态。同时,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实践的重要板块,学生们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助力社区环境整治等,于点滴小事中了解社情民意,深刻领悟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涵,并以实际行动躬身践行。不仅如此,校外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也为实践体系筑牢根基。高职院校可以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专业机构携手合作,开启现场教学新模式。学生们踏入承载厚重历史记忆的场馆,亲眼目睹革命先辈们曾经使用过的物品,聆听讲解员讲述那一段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仿若穿越时空与先辈对话,进而近距离、沉浸式地感悟革命先辈们矢志不渝、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通过研学实践,深入探究历史细节,梳理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地实践锻炼紧密融合,打破理论与现实的壁垒,达成无缝对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对党和国家发展的深刻认知,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实践基础。

  保障融合持续推进的机制思考

  组织协同机制:成立学校层面专门的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亲任组长,全面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其中,组织人事部在人员调配、组织架构优化等方面提供坚实人力保障,精准定位合适人员参与融合工作;宣统部充分发挥宣传引导职能,利用多元媒介营造浓厚融合氛围,让党建思政理念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教育的专业堡垒,输出专业理论知识,为融合筑牢思想根基;各院系党总支紧密结合专业实际,落实基层一线的融合任务。各部门明确自身分工,将责任层层压实,杜绝推诿现象。并且,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搭建高效沟通平台,集中研讨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探寻部门沟通不畅的解决之道,保障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合理流动,确保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各项创新举措从规划蓝图切实落地,转化为育人实效。

  评价激励机制:评价体系需具备全面性与综合性,要精准考量党建工作成效,如党员发展质量、党组织活力等。党员发展质量涵盖党员数量的合理增长、结构的优化以及新发展党员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党组织活力是通过党组织活动的参与度、创新性以及对党员和群众的凝聚力、引领力等来衡量。其次,思政教育成果不容忽视,如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课程思政满意度等。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是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社会责任感养成、职业道德操守确立等多维度进行评估;课程思政满意度则反映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契合度与接受度,借由学生评教、教学反馈等收集数据。另外,要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为激励举措提供坚实保障。对在融合实践中成绩斐然的教师团队,要依据其开发融合课程的创新性、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来评定;对表现卓越的个人,要考量其在教学、科研、实践指导等环节的突出作为;对优秀的学生党支部,要参照其组织生活开展质量、对同学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等情况予以表彰奖励,进而全方位激发全员投身融合育人的积极性,为整体工作营造良好导向。

  科研支撑机制:高职院校要大力鼓励教师投身于党建与思政融合前沿问题的课题研究,专门设立校内科研项目,为教师提供坚实的研究资源保障。这促使教师深入探究融合过程中的内在规律,从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组织等多维度出发,挖掘契合高职教育特质的融合模式与方法,力求突破传统局限,开辟全新育人路径。其次,要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与兄弟院校、专业科研机构携手共进。通过常态化举办高规格的学术论坛、专题研讨会,汇聚各方智慧,教师们得以分享本校独具特色的融合实践经验,同时广泛吸纳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研究视角的前沿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如同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为校内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工作注入强劲的理论动力,反哺实践,促使融合实践在理论滋养下持续向纵深发展,全方位提升育人成效,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足职业教育特色,在实践创新中蹚出一条新路。通过多元路径协同发力、完善机制保障运行,切实提升融合育人质量,为社会培育大批德技并修、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书写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新篇章,助力青年学子在民族复兴征程上扬帆远航。

  (本文作者系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艳) 来源:红网  作者:马艳  编辑:朱婷劼(文章转自:湘潮网)

老师电话
立即咨询

崔老师

15510480752

齐老师

0311-80892759


+微信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