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深化理论阐释的系统性与时代性,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同时,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创新话语表达,提升理论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引导受教育者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协同创新,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从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功能。
强化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性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确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确保育人过程始终契合社会主义办学要求。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要导向,在实践中注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助力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立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时代新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在多元文化思潮碰撞的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化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为思政教育校准价值坐标。其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政教育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自觉将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与人民性,为思政教育注入联系实际的行动力量与根植群众的价值力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意识,使价值导向从理论层面转化为实践行动。此外,马克思主义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丰富,思政教育也将新思想、新理论融入教学,确保价值导向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思想引领。
加强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
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断推动思想理论向前发展。思政教育的阐释和宣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两个结合”理论成果等教学任务,须始终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保持同中国实际的紧密联系。在阐释和宣讲中,需以时代课题为切入点,将理论教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场景,让抽象理论转化为解读现实的认知工具。比如,引导时代新人准确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为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两个大局”交互影响的今天,时代新人展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思维特质与行为特点。因此,理论引领工作必须参照当下时代新人思想的新特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使得理论引领既“走新”又“进心”。
面对新的挑战,思政教育体系建构要全面把握重大时代课题的内在联系及其主要内容,以培育时代新人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内涵。其一,在学科知识体系建设中增强原创性知识供给能力。其中既包括国家层面的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也包括个体层面的道德教育和价值引领。其二,提炼总结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并增强对知识的整体解释力。比如,针对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要以思政教育学科视角,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优势等进行学理探讨。其三,在多元性知识交互中增强话语体系的对话力。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支撑,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根脉。用中国梦诠释国家发展愿景,以人民至上彰显价值追求,让理论话语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增强话语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加强话语体系的内容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为话语体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内容支撑,从理论根基、价值导向到实践指引,全方位增强话语的说服力、感召力与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为话语体系筑牢真理根基。这种科学性不仅体现于理论本身的逻辑自洽,更通过实践的成功转化为具象化的教育资源,使抽象理论与鲜活现实形成互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蕴含丰富的教育素材和教育资源,为增强思政教育理论科学性、实践有效性、情感吸引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证据和现实依据。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需要我们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深入挖掘时代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
其一,坚持从伟大成就挖掘思政教学资源,强化思政课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在思政教育话语中要鲜明地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客观事实,将发展的内容转化为话语的内容。其二,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将发展的优势转变为话语的优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要以事实支撑道理,用道理来诠释事实,做到“摆事实”与“讲道理”的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深度阐释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有力增强话语说服力与理论穿透力,扩大自身话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曲晓云 系中共大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