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蕴含着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此,高校应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挥红色文化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推动育人内容的优化与共享
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革新。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形式丰富多样、地域分布广泛,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应用的难度。发挥数字技术作用,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有效整合,让其以更加生动、有趣、多元的形式呈现出来,推动广大高校师生突破时空界限,多维度、全方位感受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和历史魅力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可利用全息影像技术,采集相关信息,构建虚拟革命遗址、红色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等,通过再现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场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和趣味性。利用数字技术的数据储存功能,全方位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主题的音乐、诗歌、电影、戏剧、小说等,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丰富、鲜活的素材。
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共享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数字平台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各地区、各类型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也逐渐汇聚于数字平台,包括红色文化主题的电影、戏剧、音乐等文艺作品,以及红色研学精品思政课程等,形成了量多质优的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平台,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对此,高校应发挥好这些数字平台的优势,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共享性。比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平台查阅资料或案例,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及时性;高校可组织教师相互交流备课经验,相互借鉴教学成果,取长补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学生则可立足自身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从各权威数字平台中选择合适的红色文化内容开展学习,构建“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学习环境。
促进育人模式的改革创新
打造深度互动的教学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交互空间,有利于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和场景化叙述,全面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高校应主动拥抱数字技术,创新传统思政育人模式,将传统的“单向灌输”“说服教育”转化为“互动参与”“平等对话”的教学模式,及时转变教学思维,发挥数字技术作用,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教学。比如,可以积极探索“红色宣讲+线上游学+云端授课”的教学模式,构建“网际思政”“云端思政”等红色教学新样态;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云展览、云直播,培育一批红色育人网络思政名师,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开设“红色理论”“红色经典”宣讲栏目,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创设沉浸式的学习模式。发挥数字技术作用,打造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模式,推动思政育人模式从传统的“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跃升为“内心感受到”“真实体验到”。比如,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开设红色文化数字展示厅,准确生动呈现标志性历史事件、场景及细节,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依托地方革命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等场馆的虚拟体验项目,开发沉浸式体验课程,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悟。
切实提升个体的数字素养
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在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以便能够及时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学习环境变化,能够积极应用数字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性和有效性。为此,高校应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包括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类数字化活动、项目实践等,激发大学生对数字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培养健康的上网习惯,为发挥数字技术作用、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创设良好的数字实践环境,包括构建数字化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工具,不断提高大学生数字素养。
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执行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教师的数字素养和专业水平与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数字化背景下,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使教师熟悉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推动教师创新育人场景,重塑育人模式。为实现上述目标,高校可开展教师培训,通过专题学习、学术论坛等多种方法,引导教师更新思想观念,突破传统教学局限,以积极自信的态度拥抱数字技术;鼓励教师坚持终身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以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武装自己,坚守教师行为准则,持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李可心 柴 静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李可心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CkS042)、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天山英才”名师计划、校级教改(SDJG2023-49)和人才计划(XJNUQB2022-02)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