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党建培训下中高校党员干部的理论认知深化
西柏坡党建培训对中高校党组织党员干部来说,从不是简单的学习打卡,而是深化理论认知的关键契机。不少党员干部参加培训后,理论认知仍停在表面,为啥?因为没找对突破点。这篇文章就从培训的核心环节切入,说说怎么让理论认知真正“扎下根”。
1. 理论认知要深化,先破“表面理解”关
很多中高校党员干部学理论,只看文字不念深意,这怎么行?西柏坡作为革命圣地,它承载的精神本就是理论的鲜活注脚。根据人民网对党建培训的报道,理论学习得先“入脑”再“入心”。党员干部在西柏坡培训时,不能只听讲解记笔记,要琢磨精神背后的理论逻辑。比如在西柏坡纪念馆看展,不是看故事热闹,是找历史实践与理论的关联。虽然报道这么强调,但我总觉得还有人会忽略这点,毕竟惯性学习的毛病很难一下子改过来。有些干部甚至觉得“记牢知识点就行”,这种想法不扭转,理论认知怎么能深?
2. 西柏坡培训里,理论要“联”实际才活
理论不是空中飘的,中高校工作里得落地它,这点党员干部要清楚。西柏坡的历史经验,本质是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中高校党员干部做的是育人工作,理论认知不联育人实际,学了又有啥用?根据新华网关于干部培训的评论,理论与实际脱节是认知深化的最大拦路虎。比如讲“两个务必”,不能只背原文,要想怎么用它指导思政课教学、怎么融入党组织建设。有些干部总觉得培训内容和工作远,其实是没主动找连接点,这种懒怠思想得改。毕竟培训的目的,是让理论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让理论躺在笔记本里。
3. 精神内核提炼好,理论认知有“骨架”
西柏坡精神有丰富内涵,党员干部得把它提炼出来。不是记几条精神条目,是理解其与党的创新理论的关联。中高校党员干部讲思政课,要是自己都没提炼好内核,怎么讲给学生听?根据光明日报对革命精神传承的解读,精神内核是理论认知的“纲”。比如从西柏坡的“奋斗精神”里,能看到党的初心理论的延续;从“务实作风”里,能找到新时代干部担当的理论依据。虽然解读很明确,但我总觉得提炼时容易抓小放大,忽略核心关联,这点得注意。有些干部提炼时只盯着某一个点,导致理论认知碎片化,这样可不行。
4. 认知深化不算完,实践转化要跟上
学了理论,不能放着不用,这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中高校党员干部参加西柏坡培训后,要把认知转化成工作方法。比如在党组织活动设计里,用西柏坡精神设计主题活动;在学生思想引导里,用理论故事化解学生困惑。要是只学不转,培训的意义何在?有些干部觉得“转化难”,其实是没主动去尝试,这种畏难情绪得克服。毕竟理论认知的深度,最终要靠实践成果来检验。西柏坡培训给的是“原料”,怎么把“原料”做成“成品”,全看干部会不会转化。虽然大家都知道转化重要,但真正能做好的人还不多,这也是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西柏坡党建培训对中高校党组织党员干部深化理论认知,是助力不是终点。从破表面理解,到联实际、提内核、练转化,每一步都得用心。只有这样,理论认知才能从“学过”变成“会用”,才能真正为中高校的党建和育人工作赋能。虽然这条路要花功夫,但只要坚持,效果总会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