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承载着特殊的精神密码。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在这里经历着一场静默考验。红色主题日不是简单的日程安排,它是一场灵魂的邀约。可现实呢?走过场、打卡式的参与,让教育效果打了折。参与热情怎么来?这个问题,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用实践给出了答案。参与热情从来不是凭空而降,它藏在细节里,埋在形式与内容的夹缝中。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破解之道,值得每个基层党组织琢磨。

红色主题日的困境到底是什么
形式主义像一张无形的网。许多红色主题日活动内容干瘪,流程僵化。党员干部来了,又走了。心却没留下。这种参与是物理位移,不是化学反应。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者往往陷入一种怪圈:越怕出错,越不敢创新;越不敢创新,内容越干瘪。内容越干瘪,参与热情越低迷。循环就这样形成。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被消磨在文山会海里。红色主题日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渴望。这种困境,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早就看在眼里。
参与热情流失的三个痛点
第一个痛点:缺乏共情触点。红色主题日活动设计如果停留在说教层面,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就会像沙漏里的沙,慢慢漏光。第二个痛点:缺少参与主权。基层党组织在组织活动时,往往忽略党员干部的主体性。被安排的参与,哪有热情可言?第三个痛点:缺失价值闭环。活动结束就结束,没有后续,没有回响,参与热情找不到落脚点。这三个痛点,像三根针,扎在红色主题日的命脉上。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破局,正是从拔掉这三根针开始的。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破局之道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把红色主题日拆解成无数个可触摸的颗粒。每个颗粒都是党员干部参与热情的触发点。基地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参与主权交还给党员干部自己。活动形式不再是谁来谁听的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的精神对话。基层党组织在这里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红色主题日可以是这样子的。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践表明,参与热情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放,不是放任,是放开形式束缚,放开内容枷锁。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在这种放开里找到了呼吸的空间。

基层党组织如何接住这股热潮
接住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传递的火炬,基层党组织需要转化思维。把红色主题日当成一个项目来运营,而不是一个任务来完成。项目思维意味着目标清晰、路径明确、效果可测。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需要被看见,被回应。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者要学会做倾听者,而不是指挥者。参与热情是脆弱的,需要精心呵护。一次敷衍,可能毁掉十次努力。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经验告诉我们,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要变,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从设计者变成催化者。这种转变,是参与热情持续燃烧的关键。
党员干部参与热情的重构逻辑
参与热情的重构,本质上是价值认同的重构。党员干部为什么参与?这个问题要交给党员干部自己回答。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做法是:把为什么参与变成参与后能找到什么。找到什么?找到精神的支点,找到价值的坐标,找到前行的力量。基层党组织要明白,红色主题日的最终目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活动之后的改变。参与热情只是表象,深层的是信仰的温度。这种温度需要被持续加热,而不是一次性点燃就不管。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探索,为这种持续加热提供了样本。
参与热情的提升,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用实践证明,红色主题日可以办得不一样。基层党组织只要真心实意,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就会回应。这种回应,是对红色基因最好的传承。参与热情需要被点燃,更需要被守护。守护,比点燃更难。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守护的,正是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对信仰的赤诚。这份赤诚,是红色主题日最宝贵的财富。参与热情的提升之路,还在继续。
+微信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