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路上:永不褪色的作风传承——从“六条规定”到“三个务必”
太行东麓,滹沱河畔,西柏坡这个小山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花红柳绿,生机盎然。这里,曾是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那土墙泥顶的七届二中全会旧址,静静地诉说着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1949年3月,当胜利的曙光已照亮天际,就在一间临时改作会场的伙房里,中国共产党人为即将到来的执政之路,立下了朴实却字字千钧的“六条规定”: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些看似简单的禁令,与伟人在会上振聋发聩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共同熔铸成了西柏坡精神不朽的灵魂。
规矩立在前:西柏坡的清醒与远见
漫步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土房土炕上的旧物无声地记录着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正是历史大转折的紧要关头:革命重心要从农村转向城市,任务要从夺取政权转向执掌政权。胜利在望,为人却敏锐地洞察到潜藏的危险——骄傲自满、功臣心态、停滞不前、贪图享乐,这“四种情绪”如同“糖衣炮弹”,随时可能侵蚀队伍的肌体。正是在这种深切的忧患意识下,“六条规定”应运而生。这些要求言语质朴却直指要害,如同清凉剂,警醒着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抵御诱惑,牢牢守住艰苦朴素这个传家宝。
这份清醒,还体现在对集中统一领导的空前强化上。1948年初到1949年3月,党中央连发《关于建立报告制度》《将全国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权力统一于中央》《关于健全党委制》等一系列指示,铁腕要求严格执行请示报告。想想看,当时一些地方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瞒上不瞒下”以及“无纪律无政府状态”,正是在这些硬措施下被有效遏制,确保了党中央能够如臂使指,牢牢掌握革命全局(历史依据:中国教育报理论版)。
薪火相传:红色基因的生生不息
时光流转,精神不灭。2012年12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甫一开局,便审议通过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烽火岁月里的“六条规定”到新时代的“八项规定”,贯穿其中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那份永不褪色的清廉本色与为民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突破口,全面从严治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许多过去认为难以刹住的歪风邪气被刹住了,一些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得到了有力纠治。
走进西柏坡廉政教育馆,展览清晰地勾勒出从“六条规定”到中央八项规定这一脉相承的纪律建设长卷。就在今年(2025年)5月,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的师生党员们来到这里开展实践学习。在庄严肃穆的“五大书记铜像”前,教工党支部书记现场讲起了党课。重温“进京赶考”的告诫,大家对作风建设极端重要性的理解更加深刻。一位党员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我们党‘进京赶考’前给自己立下的规矩啊!它时刻提醒我们,越是胜利在望,越要头脑清醒、冷静自持。”
精神永驻:新时代“赶考”的答卷
历史的回响总是铿锵有力。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向全党同志发出新的号召:“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七届二中全会的“两个务必”到二十大的“三个务必”,变的是与时俱进、因应时代挑战增添的新内涵,不变的是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矢志坚守。这份精神传承,在今天的西柏坡依然鲜活生动:当地的老党员们自发坚持每月讲授党课近二十节,甘当“西柏坡的代言人”;西柏坡纪念馆每年接待观众超过百万人次,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日益强大。
西柏坡村自身的蝶变,正是作风建设带来实效的生动缩影。谁能想到,这个曾经人均耕地不足三分、年收入不到两百元的贫瘠山村,如今95%的农户都经营着家庭旅馆或旅游服务,人均年纯收入跃升至4700多元,真正实现了“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活干”。在精心保护中共中央旧址原貌的同时,纪念碑、石刻园、廉政教育馆等一批教育基地相继建成,让抽象的红色精神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听,电报长廊里仿佛还回响着“嘀嗒、嘀嗒”传送党中央指令的电波声,这声音穿越时空,与现代政治监督的实践交响共鸣;看,从土坯房中诞生的“六条规定”,已发展成今日全面从严治党的严密制度体系。西柏坡精神,历久弥新,生机勃勃。就在今年(2025年)6月,燕山大学举办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主题展览,用百余张珍贵的图文资料,再次向世人昭示着西柏坡精神在当代的磅礴力量。诚如伟人当年所言:“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从西柏坡出发的这场“赶考”,永远在路上。党的作风建设,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正奋力书写着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