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网络与文化阵地建设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西柏坡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教育价值,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网络阵地和校园文化育人阵地的作用,是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的有效途径。
西柏坡,这片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的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1948 年 5 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于此,使其成为 “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西柏坡所承载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及艰苦奋斗、敢于斗争、依靠群众、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构成了西柏坡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
在网络阵地建设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思政课堂。通过开设西柏坡红色文化相关的在线课程,如在网易云课堂、慕课 App 等平台上发布专门的课程,详细介绍西柏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以及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课程内容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呈现,除了传统的视频讲解,还可融入动画、纪录片片段、虚拟场景模拟等元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例如,制作关于西柏坡三大战役的动画短片,生动展现战役的激烈过程和共产党人的英勇智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七届二中全会的现场,感受会议的庄重氛围和重要意义。同时,借助在线课程的互动功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线分享,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感受,探讨西柏坡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体现与应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素养,并自觉以先进文化规范自身言行举止。
思政教师在网络阵地中也肩负着重要使命。面对网络上各类与红色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相悖的言论和行为,教师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例如,当出现对西柏坡历史歪曲、诋毁的不实言论时,教师应及时站出来,运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历史资料进行驳斥,还原历史真相,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要主动依托互联网,制作、发布、传播各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西柏坡红色故事。可以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西柏坡的经典故事、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以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此外,结合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对时事政治、热点资讯、热门话题等进行实时分析,如在讨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时,联系西柏坡时期共产党人高瞻远瞩、为国家长远发展谋划的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思政育人氛围,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在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公共空间的思政教育功能。在校园内设置西柏坡红色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在校园广场上建造西柏坡精神主题雕塑,在教学楼走廊张贴西柏坡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名言警句,让学生在校园的日常活动中,不经意间就能接触到西柏坡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同时,举办各类与西柏坡红色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如开展西柏坡红色文化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文艺演出等。在演讲比赛中,鼓励学生深入挖掘西柏坡精神内涵,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对西柏坡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征文比赛则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西柏坡红色文化资源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启示;文艺演出可以通过歌曲、舞蹈、话剧等形式,生动展现西柏坡时期的革命故事,让学生在参与和欣赏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西柏坡红色文化的魅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前往西柏坡进行实地考察与现场教学,将其作为校园文化阵地的延伸。让学生亲身走进西柏坡纪念馆,参观馆内陈列的大量历史文物、照片和资料,聆听讲解员生动的讲解,直观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走进中共中央西柏坡革命旧址,了解革命先辈们艰苦朴素的生活环境和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当地的老党员、革命后代交流,聆听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使学生近距离接触西柏坡,激发情感共鸣,让西柏坡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真正入脑入心,切实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
通过加强网络阵地与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将西柏坡红色文化资源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红色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不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