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 “四步转化法” 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

2025-09-01 红色教育崔老师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阅读:

把西柏坡 “四步转化法” 嵌入社区治理,党员干部用历史决策智慧破解当下难题,激活居民共治新路径。

  西柏坡的会议室里,曾有一张木桌,桌上摊开的不是地图,而是对未来中国的草稿。今天,这张草稿被折叠成四步,悄悄塞进基层党组织的口袋。

把西柏坡 “四步转化法” 嵌入社区治理

  第一步叫 “抽丝”。把 1948 年那个冬天里关于土地、政权、人心的复杂判断,拆成一根根细线:群众需求、资源分布、权力边界。社区干部拿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议题,先别急着投票,先学当年把 “农民要地” 拆成 “谁缺地、谁多房、谁愿换”,把 “居民要电梯” 拆成 “谁急需、谁反对、谁可让”。拆得越细,后面的针脚越稳。

  第二步叫 “换镜”。当年领袖们用 “全国一盘棋” 换掉 “山头主义”,如今社区干部也要把 “街道视角” 换成 “楼栋视角”。电梯装在哪儿?站在一楼住户的阳台往外看,噪音、遮光、房价,全是变量;再爬到六楼往下看,腿脚不便的老人眼里只有一条 “回家天梯”。换镜不是妥协,而是把对立面拉进同一幅画面。

xbp3312.jpg

  第三步叫 “淬火”。西柏坡的电报雪片般飞向前线,每一条都经过 “火炉”—— 集体讨论、反复推演、最坏打算。社区里,电梯方案进入 “淬火”:把反对意见写成清单,逐条过火。有人担心采光,就把电梯井外移三十厘米;有人忧虑费用,就把政府补贴、企业冠名、楼层分摊放进同一张表格。火够热,铁才不脆。

  第四步叫 “生根”。1949 年春天,决策从西柏坡走向北京,靠的是一支支工作队把政策种进村庄。今天,社区干部也要让电梯方案长出根:成立 “楼栋自管会”,让六楼的老党员当组长,一楼的大学生志愿者做财务,每月晒账本,每季评维保。根扎得越深,电梯才不只是钢铁,而是邻里关系的加固器。

  四步走完,历史与当下完成一次握手。党员干部发现,所谓创新,不过是把老问题重新翻译一遍。西柏坡的灯光早已熄灭,但那束光穿过七十五年,照在电梯按钮上,亮得刺眼。

老师电话
立即咨询

崔老师

15510480752

齐老师

0311-80892759


+微信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