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政之笔,绘就时代新人成长蓝图
发布时间:2025-02-24
  |  
作者:

以思政之笔,绘就时代新人成长蓝图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柏坡曾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的智慧与精神,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已交到当代青年手中,面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提出的 “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这一伟大使命,高校思政课作为塑造大学生灵魂的 “主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政课作用的充分发挥,要突破这一困境,就需善用 “巧劲”。

巧选内容,精准对接诉求,是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关键一步。选取教学内容时,紧扣 “实际” 与 “时代” 至关重要。关注学生 “小我”,即学生生活实际,这是思政课走进学生内心的切入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也是思想困惑的源头。一堂好的思政课,应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医者,善于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倾听他们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困惑,精准地找出学生关注的焦点、难点、疑点,做到 “精准把脉”。随后,选取贴近生活、内容鲜活的案例,开展 “靶向教学”。例如,在讲解社会道德问题时,可以引入校园内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之间的互助故事等,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道德的力量,理解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真正实现思政课从 “要我学” 到 “我要学” 的转变。

聚焦时代 “大我”,即时代前沿脉搏,是思政课紧跟时代步伐、增强思政引领力的必要之举。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 “自信新人”,是在脱贫攻坚中见证百年梦圆的 “小康一代”,更是在大国崛起与时代奋进中肩负使命的 “强国一代”。他们对时代的发展有着敏锐的感知,渴望了解国家的未来走向,也希望在时代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价值。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握这一特点,把准时代脉搏点。以中国发展成就为支撑,向学生展示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从 “嫦娥” 奔月到 “天问” 一号火星探测,从 5G 技术的广泛应用到高铁的飞速发展,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更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生动教材。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如儒家的 “仁爱” 思想、道家的 “顺应自然” 理念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强化学生使命担当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感悟时代大势,激发奋斗精神。比如,通过讲述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故事,让他们明白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而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需在教学方法上创新。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例如,在讲解党史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线上,教师可以发布教学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线下,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思政课主题演讲、辩论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提升思政课质量的重要保障。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通过参加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关心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西柏坡的精神光芒照亮了过去,也指引着未来。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通过巧选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定能让思政课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明灯,引领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以思政之笔,绘就时代新人成长的宏伟蓝图。


老师电话
立即咨询

崔老师

15510480752

齐老师

0311-80892759


+微信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