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两个务必”与“进京赶考”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如何让这一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本文结合权威政策与实践案例,从教育创新、文化传播、数字化实践三个维度,探索西柏坡精神传承的可行路径。
一、教育创新:构建沉浸式红色教育体系
西柏坡纪念馆通过“历史场景还原+数字技术赋能+实践活动深化”的多维方式,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教育体系。例如,在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利用声光电技术还原三大战役决策场景,学员可参与模拟作战会议,体验“运筹帷幄”的历史瞬间。同时,开发“支前民兵”任务链、“战地记者”采访行动等互动课程,让参与者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针对青少年群体,石家庄市推出“信仰红”两日研学路线,组织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前往西柏坡开展沉浸式体验。通过“红色剧本杀”“AR技术还原历史现场”等创新形式,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教育内容,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此外,西柏坡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成立志愿宣讲团,走进社区、学校、企业讲述西柏坡故事,形成“理论宣讲+实践养成”的教育闭环。
二、文化传播:打造多维度红色文化矩阵
西柏坡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现代传播的融合路径,通过文艺创作、文创开发、法治建设等方式,构建全方位文化传播矩阵。例如,西柏坡纪念馆联合专业院团创排河北梆子红色戏曲《西柏坡的故事》,并打造情景报告剧《赶考之路》,以艺术形式生动再现革命历史,在全国巡展中引发广泛共鸣。同时,推出“两个务必”主题文创产品,如笔记本、书签、徽章等,将革命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实现红色文化的生活化传播。
在法治文化建设方面,西柏坡将红色资源与法治元素结合,依托《石家庄市西柏坡红色旅游区保护与管理条例》,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例如,北庄村通过“红色民宿、红色餐饮、红色文创”三个红色旅游新业态,打造“团结北庄”品牌,不仅促进乡村振兴,更将“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践动力。此外,西柏坡纪念馆推出普法主题快板、法治文化公园等,让红色法治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三、数字化实践:开辟红色基因传承新场域
面对数字化浪潮,西柏坡积极拥抱新技术,通过虚拟场景构建、线上平台建设、数字藏品发行等方式,实现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例如,利用VR技术重现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指挥场景,让用户“穿越”至1948年的作战室,亲身体验战略决策过程。同时,建设数字展馆,提供360°全景导览,并开设“西柏坡大讲堂”直播课程,邀请党史专家远程授课,突破地域限制,扩大红色教育覆盖面。
在元宇宙领域,西柏坡干部学院打造“柏坡云学院”智慧平台,通过5G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与延安、古田等革命圣地的“跨时空联合党课”,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学员的“红色学分”,打通全国干部学院的学分互认。此外,发行西柏坡历史文物数字藏品,将红色文化IP转化为可收藏、可传播的数字资产,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西柏坡精神的传承,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通过教育创新、文化传播、数字化实践三大路径,西柏坡正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我们唯有传承好西柏坡精神,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清醒,不断书写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