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指引下,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西柏坡,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蕴含的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这一精神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思想教育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少年教育关键在于给予他们正确思想引导,引领其走上正途。这为青少年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而思政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阵地。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思政课建设中始终占据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且极具说服力的内容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思政课的力量根基。以这些为依托,将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西柏坡,那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便是革命文化的生动体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政教育的绝佳素材。通过讲述西柏坡的故事,能让青少年深刻理解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情怀,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为国家繁荣富强努力奋斗的决心。
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党拥有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在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时,需着力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西柏坡时期,党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诸多艰难险阻,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制定战略决策。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做法,为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供了生动案例。通过学习西柏坡历史,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如何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从而夯实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西柏坡的革命实践中,处处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例如,党在制定作战计划以及土地改革政策时,充分考虑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经济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西柏坡的这些历史实例,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在西柏坡精神的滋养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开展思政教育,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价值指引。让他们在了解历史、感悟精神的过程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担当。
西柏坡精神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相连。在新时代,我们应充分挖掘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将其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让西柏坡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续写中华民族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