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合背景:红色基因与时代使命的双向奔赴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西柏坡作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革命圣地,其蕴含的“两个务必”“进京赶考”等精神,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教材。2025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将党建与思政教育实效性作为办学能力的核心指标,推动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深度结合。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与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的合作,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
二、实践模式:多维协同构建育人新生态
(一)沉浸式教学:让历史场景成为思政课堂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创新“历史情境+实践战场+数字赋能”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范式。例如,“重走赶考路”课程通过场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着解放战争时期服装,在复原的中央军委作战室完成情报分析任务,知识留存率提升至传统课堂的2.3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铁十六局在西柏坡开展的校企党建结对共建活动,通过敬献花篮、现场党课等环节,将“严守纪律规矩”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理论共学、组织联建、成效同享”的协同机制。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更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职业素养的培育动力。
(二)校企联建:打造“红色引擎”驱动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与西柏坡基地的合作突破了传统教育边界,形成“党建引领、校企协同”的育人格局。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加入京津冀馆校融合“大思政课”建设联盟,与西柏坡纪念馆签订协议,共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大学生红色素养训练教程》,并建立“校内教师+校外导师”联动的师资队伍,将井冈山精神融入专业教学,累计访问量达1000万余人次。这种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又强化了其社会责任感,实现了“工匠精神”与“红色基因”的有机统一。
(三)数字化赋能:科技手段激活红色资源生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成为红色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天津城建大学通过“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对天津红色教育建筑进行数字孪生,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并开发虚拟展馆,让学生通过VR技术“云参访”革命旧址,实现了红色教育的时空延展。西柏坡干部学院打造的“柏坡云学院”智慧平台,运用5G全息投影技术与延安、古田等革命圣地开展“跨时空联合党课”,区块链技术存证学员“红色学分”,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学分互认体系。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扩大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更适应了Z世代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了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成效与挑战:在实践中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育人成效显著
通过与西柏坡基地的合作,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通过参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深刻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形成“青春向党强国有我”的价值共识。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赴西柏坡研学后,将“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团队协作能力显著提升。此外,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五红”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思”中传承红色基因,87%的参训干部在基层治理创新中获省级以上表彰。
(二)现存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高职院校在融合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资源整合不足,部分院校缺乏与红色基地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二是师资能力有待提升,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较弱;三是评价体系单一,难以全面评估思政教育实效。对此,教育部《方案》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校际共享教师”“企业导师特聘”等机制补充师资,推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结对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坊”;引入多维度评价体系,结合学生职业态度跟踪、用人单位反馈等动态指标,构建“知识+价值+能力”三维评价模型。此外,高职院校还需加强与地方政府、纪念馆的合作,建立红色教育资源库,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
四、未来展望:构建红色育人长效机制
(一)深化产教融合,拓展育人场景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与西柏坡基地的合作,将红色教育融入产教融合全过程。例如,与企业共建“红色实践基地”,在实习实训中嵌入思政教育环节,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践行红色精神。同时,可借鉴西柏坡“三位一体”实践赋能体系,通过“驻村熔炼计划”“雄安创新工场”等项目,引导学生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二)强化数字技术应用,提升教育精准度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可借助AI分析学生心理画像,为其提供个性化红色教育方案。例如,通过生物传感技术监测学生观看反腐纪录片时的心率波动,生成“廉洁指数报告”,实现精准干预。此外,可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学生红色素养成长档案,持续追踪思政教育对其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加强区域协同,形成示范效应
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区域红色教育联盟,推动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例如,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职业院校红色文化研究与教育联盟,联合全国多所院校编撰《红色故事》读本,举办红色故事大赛,形成可推广的育人模式。未来,可进一步扩大联盟规模,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高职院校合作,打造跨区域红色育人共同体,为全国职业教育提供示范。
结语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与高职院校的融合,是红色基因传承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度碰撞。通过沉浸式教学、校企联建、数字化赋能等创新路径,高职院校正将西柏坡精神转化为育人实效,培养出一批兼具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的“红色工匠”。在教育部政策的指引下,这种融合模式将不断深化,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让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永续传承。
下一篇:没有了